中国商帮历史悠久。山西商帮、徽州商帮、陕西商帮、山东商帮、福建商帮、洞庭商帮、广东(珠三角和潮汕)商帮、江右商帮、龙游商帮、宁波商帮是为十大商帮。其中晋商、徽商、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。
我们所说的徽商与徽州商人是两个概念,徽商是指徽州商人集团;徽州商人则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所辖歙、黟、休宁、绩溪、祁门、婺源六县的徽州籍商人,两者是有区别的。徽州古称新都、新安、歙州,因此在文献记载中,也习惯称呼徽州商人为新都商人、新安商人、歙商。
作为单个的徽州商人,应该说,自从有了商业贸易,就有了商人。而徽商作为一种松散的商人帮伙,则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的弘治年间,大约相当于公元1488—1505年前后。
徽商的形成同徽州的地理环境很有大关系。徽州境内的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,群峰竖立,高耸陡绝,开发艰难,即使勉力垦辟,种上农作物,收成也很难保障。山间常有暴雨,有时一天之内降雨量可达一百毫米以上。这些雨水顷刻之间泻入盆地,而盆地出口处大都是狭窄的山谷,宣泄不畅,容易造成水灾,冲坏房屋、庄稼,对人民生命财产也有威胁。
由于自然条件恶劣,生产技术低下,因此下很大的力气去耕作,所收获果实的却很少。一亩地的收入往往抵不上苏州、湖州等富庶地区的一半。唐宋以后,随着人口的增多,开始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,百分之七十的食粮仰懒江西和江浙供给。为了获得换取食粮的货币,徽州人只能从农田以外去想办法。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,开展多种经营,种茶、种麻、栽桑、造纸、制墨、制砚等等,形成了徽州土特产丰富和手工业发达的经济特色。
徽州山多田少,粮食不足而盛产土特产与手工业品的经济结构,对商业的发展,起到了刺激作用。水路的便捷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。输出特产和手工业品,换回粮食。这种经常性的交换,使徽州人不断地积累从商经验。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,徽商逐步成长起来有人说,全国同徽州地理环境相似的地方多得很,为什么其他地方的商人或者商帮达不到徽商这样的高度,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?徽商的崛起得益于思想观念的解放。中国是一个“重农轻商”的农耕国家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,实行“上农除末”(末就是指工商业),颇受实惠,于是便把以农为本视为经济上的根本准则。汉承秦制,文帝和景帝也一再重申这一经济准则,以农为天下之本。经秦汉两代的提倡,这个基本经济政策—直为后世各个封建王朝所沿袭。
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,封建社会早期要做到使人民丰衣足食,提出以农为本,有其一定的合理性。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,长期恪守这一教条,势必阻碍商业资本的发展和社会进步。尤其中国之大,地理环境千差万别,在—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区,以农为本无法使人民丰衣足食。徽州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地区。
徽州的学者认为,从孔子到朱熹,贯穿儒家文化道统的是民本思想,他们一贯主张使人民丰衣足食。既然是以民为本,老百姓为了生计,从事任何事业都应该是合理的。徽州的学者们在坚持民本这—前提下,修正了传统的重农轻商意识,提出“商农并重”的主张。明兵部左侍郎歙县人汪道昆在《虞部陈使君榷政碑》说:农商应该一视同仁。商贸和农耕都是由神农氏开始的,同时兴起,交相为重。耕者是为了生活,贸易也是为了生活,各得其所。“商何负于农?”又说:“良贾何负闳儒?”(汪道昆《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》)汪道昆从谋生的角度出发,认为经商不比做农差,儒、商乃出一辙。批驳了轻视商人的观点。当时在徽州,这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认识。嘉靖《徽州府志》:就记载了“徽人多商贾,盖其势然也。”指出徽州人经商是在环境逼迫下,生活出路的必然选择,因此不存在职业的卑贱。正因为徽州人不轻视商业,不以经商为耻,在观念上获得了极大的思想解放,理直气壮去经商,使徽州人经商成为风气。
徽商的形成与崛起有以下几个特征:
一是徽州人经商风气开始形成,人们摒弃了以经商为耻的传统观念,纷纷走出家乡,到外地经商,活跃于各地市场。
二是徽州人结伙经营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,大家以宗族乡里关系为纽带,结成规模庞大的群体。其中资本雄厚的商人首领对众商予以财力上的支持,并在业务上加以指导。遇到需要大数量资金的商业项目,也能够协同经营,利润共享。
三是“徽商”、“徽贾”作为一种特定概念的名词,被当时的人广泛应用。由于徽商有其共同利害,共同特征,他们又往往结伙经商,共同行动,所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已把徽商视为一个群体。
四是作为徽商骨干力量的徽州盐商已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