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在线徽商 [请登录] [免费注册]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行业新闻 > 徽商文化 » 正文

于俗谚中见徽州精神——胡适喜欢的徽州土话

点击数:749 发布时间:2018-3-30 来源:中安在线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也孕育中一种精神。这种精神往往深藏在那些虽经岁月淘洗却依旧熠熠闪光的俗谚中。徽州人提倡独立,强调自己事自己做。俗语“徽州朝奉,自己保重”就体现了这种精神。胡适儿子胡祖望在外地....

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也孕育中一种精神。这种精神往往深藏在那些虽经岁月淘洗却依旧熠熠闪光的俗谚中。

  徽州人提倡独立,强调自己事自己做。俗语“徽州朝奉,自己保重”就体现了这种精神。胡适儿子胡祖望在外地读书,胡适就去信提醒他要记得“徽州朝奉,自己保重”。胡适喜欢“徽州朝奉,自己保重”这句话,在他看来,一个男人不仅要能干一番事业,个人生活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人。

  徽州的另一句俗语“出门身带三条绳,可以万事不求人”,强调的依旧是独立的重要性。胡适曾对秘书解释了这句土话:“从前出门的网篮,网坏了,绳断了,轿杠断了,扁担断了,都得用着绳。必要时还可以用绳上吊。”这句话,显示了徽州人的独立意识,不到万不得已,决不轻易求人。

  有人用“前世不修,丢在徽州”来形容徽州地理环境的恶劣,然而,这里的穷山沟却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。这是因为徽州人重视教育,特别重视家庭教育。徽州的两句俗谚:“三岁定八十”、“山树条,从小弯”,就表明了这一点。胡适说,在广大的“做人训练所”里,家庭占的成分最大,所以,“三岁定八十”是千古名言。

  徽州山多地少,但徽州人生性乐观,敢于闯荡。陷入困境,他们总以“不要慌,十天到余杭”来安慰、激励自己。因为只要到了杭州,肯吃苦、善经营的徽州人总能凭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谋到饭碗,开创事业。

  一次,苏雪林去拜访胡适,胡适正用早餐:一杯牛乳,一盘切开的烤面饼。胡适告诉苏雪林:“面饼是徽州点心,是我们徽州人的‘国宝’。”见苏雪林面露疑惑的表情,胡适继续说:“我们徽州是多山的地方,出产微薄,于是居人不得不冒险到外边求谋生之道了。一家若有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男孩,一个留在家种地,其余的孩子,便打发出门学生意。出门时不带多少川资(盘缠、旅费),只用一个布袋,装进五个这样的‘国宝’就算干粮了。这‘国宝’的馅子都是干材料,过上十天八天也不要紧,到宿店的时候,掏出一个‘国宝’在火上烘烤一会,吃下去就算一顿饭。徽州人穷得不能聊生的时候,有句安慰自己的口号,说是‘不要慌,十天到余杭!’徽州人因为有这样“国宝”,所以能走遍天下,而无一点困难。”

  “不要慌,十天到余杭”,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。徽州面饼是物质上的“宝”,这种乐观主义则是精神的“宝”。怀揣双宝,徽州人自能走遍天下。

  这些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凝聚着先辈智慧的徽州俗谚,蕴含着徽州人特有的独立、乐观、重教的徽州精神。这是徽州人,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精神财富。

  (作者:魏邦良 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