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形的物质财富固然可贵,但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值得珍惜,而徽商精神就是让我们世代受益无穷的瑰宝。它不但内涵丰富,而且影响深远。下面笔者不妨带着诸位由现代打工潮反观一下徽商精神之影响。
一、海阔凭鱼跃:穷则思变的开拓精神
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上世纪80年代伊始,一些只有小学、初中学历,甚至文盲的安徽农民带着迫切致富的愿望,涌向城市或发达地区,用体力或技术努力改变生存处境。这些“淘金”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“打工仔”。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打工大潮。既定的社会秩序和周遭环境对打工者的排挤和压抑,不合理现象造成的精神苦闷,激发了他们反抗命运的勇气和决心。诗人许强在《打工诗人》报创刊号中曾经说他们是“与命运抗争的一面旗帜”。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“徽商”,他们何尝不也是因为生活所迫走上背井离乡的道路?
古徽州处“吴头楚尾”,山高林密,开发较晚。汉代前人口不多,而晋末、宋末、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,给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,山多地少,怎么办?穷则变,变则通,徽州人毅然决然地走出深山,闯荡商海。异地的陌生、商路的艰险,无不从肉体到精神残酷地折磨着他们。但素以“勤于山伐,能寒暑,恶衣食”著称的徽州人,肩负生存发展的重负,义无返顾地“离世守之庐墓,别其亲爱之家庭”。歙县商人许荆南在荆州贸易,生意亏本自感无脸回家;其子许尚质继承父业,“浮游四方,取什百之利”,前后在四川活动二十年,虽家资百万,也“不竞芬华”。他们凭借着这种开拓进取、矢志不渝、百折不回的勇气,突破了“以农为本”的正统思想,写下人生不朽篇章。
二、唯有读书高:富不丢书的尚学之风
人生没有受过教育是不健全的。打工仔之所以成为打工仔,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所迫,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教育欠缺。虽然我反对说“万般皆下品”,但我赞同“唯有读书高”。你别听许多人胡说“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”“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”,实际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着:读书重要。尤其吃过打工苦的一代人,更明白书香的价值。他们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,一旦拥有了一些财富后,就意识到缺少知识的被动,因为无法管理或继续发展自己的财富。他们愿意在子女教育上一掷千金为哪般呢?这让我又一次想到徽商。徽商之所以会形成气候,这也与他们个人文化修养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关系密切。
“贾而好儒”是徽商的第二个显著特点。古徽州注重教育,“十户之村,不废诵读”。如休宁商人江遂志行贾四方时,“虽舟车道路,恒一卷自随,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。”贾而好儒,给徽商带来了积极影响:第一,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成为徽商与官僚士大夫交往的黏合剂。在文化方面拥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,使各级官员非常愿意和徽商打交道。第二,爱读书、重文化,使徽商获得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智慧。读书是徽商获取各类成功商业经验和商业智慧的最佳途径之一。第三,喜读书、好文化,增强了徽商的理性认知。知识积累和文化熏陶,有助于徽商用理性、儒雅的方式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现实问题。
三、凤凰念故枝:投桃报李的桑梓情怀
本县每年在外务工者不下十万,大渡口镇八都湖村的丁常青就是其中之一。他不仅是打工仔,也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。很多年前,刚满19岁的他怀揣着一百元钱只身来到北京,靠贩运蔬菜挣得了人生的第一个两万元。俗话说:吃水不忘挖井人,致富牢记家乡情。丁常青时常对身边的同事说:“立足北京、服务首都、回报家乡是我永远不变的宗旨”。从2007年至今,丁常青多次为家乡捐款捐物,捐资修路、募款助灾、爱心帮学、关爱孤寡。 2012年5月,他又个人发起并首批出资50万元与池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共同成立常青青少年成长基金。这其实就是“徽商精神”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:情系桑梓。
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是徽商的第三个特点。当遇到自然灾害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时,徽商多能慷慨解囊,回报和奉献社会。凡赈济灾荒,投资办学,设立会馆、义庄、义冢,兴建育婴堂、医院,修桥筑路,兴修水利,等等,徽商都积极参与。当国家和民族利益遭受威胁时,徽商多能赴国急难,表现出无私的爱国奉献精神。明初,不少徽商千里迢迢运粮输边,帮助政府解决军粮供应难题。明中叶,在抗倭斗争中,广大徽商或捐资筑城,募勇抗敌;或出谋划策,领导御敌;或弃商从戎,奋勇杀敌。清代,在平定大小金川等叛乱及抵御西方列强入侵战争中,广大徽商踊跃捐资捐物。
徽商精神内涵还很多,如诚信为本的商业风格、同舟共济的和谐意识、 天下为怀的开放姿态、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等等,此不赘述。徽商精神既是特点时代的产物,也是古徽州人不甘平庸而诞生的财富。由现代打工潮反观徽商精神,我们可以断言,它不仅灿烂了历史,带动了昨天,也必将影响着今天与未来。徽商精神就是安徽弥足珍贵的战略性文化资源,它的许多精髓常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,意义非凡,值得推广。
(洪峻 池州市东至县文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