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、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,是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点。
党的十八大以后,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,提出“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、一体化发展”的要求。近期,又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,明确了“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”的目标追求,为新时代长三角合作与发展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
“总书记的重要批示,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,也开辟了安徽发展的新天地。 ”不久前,省委书记李锦斌答记者问时说。
科技是强盛之基,创新是进步之魂。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于2016年共同签署的《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》明确提出,“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,努力打造国际性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创技术发明的重要策源地、新经济新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域,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网络枢纽。”新形势下,如何做大长三角创新“朋友圈”、跑出创新“加速度”,成为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集中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,以高能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创新
创新驱动,必须协同创新。
G60,这条从上海至昆明的高速公路,已不仅因其交通意义闻名。从上海松江出发,G60高速公路沿线,正汇聚起一条声名鹊起的“科创走廊”。近日,在上海举行的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开启了松江区、嘉兴市、杭州市、金华市、苏州市、湖州市、宣城市、芜湖市、合肥市等九地市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3.0版的新篇章。这意味着G60科创走廊已从“一区”迈向沪苏浙皖“九地市”,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创新驱动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战略和“行动纲领”。近年来,在沪苏浙皖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,三省一市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。 《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》的共同签署,迈出了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一步。在科技部指导下,三省一市共同建设“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”,有效减少了区域内科研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。大科学仪器设施实现共建共享,2017年底“长三角大仪网”已集聚2192家单位的2.8万台(套)大型科学仪器设施,总价值近300亿元。
“开放联动抓创新,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主动参与国家战略,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,开辟多元化的创新合作渠道。 ”7月21日,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合肥调研时强调。
长三角地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,正在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。上海全面启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,推进打造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5大平台;江苏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;浙江培育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、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创新大平台。安徽正在扎实推进“四个一”创新主平台和新时代“一室一中心”建设,加快构建由点到面、由中心到全局的省域创新网络格局,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。
“大创新大发展,小创新小发展,不创新难发展。”省委书记李锦斌答记者问时说,安徽将当好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,聚焦信息、能源、健康、环境等重点领域,打造服务全域的战略科技力量,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,以高能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创新。
编制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,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
“长三角地区具有产业基础雄厚、市场广阔、人才资源丰富、国际化程度高等多方面优势。作为一个在上海创业的安徽人,我会把整个长三角作为公司的根基和基地。我相信,长三角会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。 ”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表示。
企业是创新的主体。长三角地区正加速推进创新合作,通过打造“创新共同体”,为“独角兽”企业协同创新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。在近期举行的“2018中国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”会上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三省一市联合启动“长三角青商创新项目库”,为青年商人和企业家提供一体化平台,目前已收到180个创新型项目。数据显示,2018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等联合发布的中国164家“独角兽”企业名单中,长三角地区有61家,占总数的37.2%。
通过发展新技术、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动能,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长三角地区不断降低能耗,减少污染,增加科技创新含量,在改造和升级产业结构上大步向前。苏滁现代产业园招大引强工作不断深入,引入星恒动力锂电池等项目,进一步做大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。《苏皖合作示范区(溧阳、郎溪、广德)发展规划》经苏皖两省完善后,共同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。宣城市和上海光明集团大力推进白茅岭、军天湖两个农场“飞地”建设,会商编制白茅岭、军天湖两个农场产业发展规划。
“聚焦长三角区域有优势的集成电路、软件、互联网+、量子通信、新型显示、大型加工设备、机器人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,开展联合攻关,努力建设一批技术创新联合体。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。 ”《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》明确提出。
“我们将编好‘一张图’,让产业创新更协同。”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答记者问时表示,三省一市各有特色优势,要认清优势、各扬所长、补好短板。当前要通过摸清家底,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,把各自产业特色和基础标识出来,既防止重复投入、资源浪费,又推进产业联动、资源共享。
打破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壁垒,联手打造创新成果交易市场
6月下旬,《合肥滨湖科学城(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)总体规划(2018-2035年)》项目公开招标。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层次,规划将明确细化滨湖科学城“世界级创新联合体、国家级创新策源地、区域级创新主引擎、都市圈创新核心区”功能载体,充分研究分析国家新区在全国、长三角、安徽省、合肥都市圈等层面的功能定位,统筹新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。
要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,光有产业合作还不够,深层次的制度合作是未来的方向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,要在创新要素集聚、创新机制建立、创新环境营造、创新资源共享上聚焦用力,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。今年以来,我省推动落实《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》,着力加强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,铜陵、安庆、池州、宣城4市今年4月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。至此,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》中的皖江8市全部成为协调会会员城市。积极推进宣城市加入沪嘉杭G60科创走廊,联手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,聚焦产业园区结对共建、科创人才联合培养、要素市场一体化等重点领域。
区域协同创新发展,离不开有力的机制保障,需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,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创新主体之间科技合作的积极性。近年来,长三角各地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,但跨省的协同创新发展,在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方面仍存在很多壁垒。 “资源共享是一体化发展实现‘1+1>2’的关键之策。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,关键还是要大力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,促进市场融通、要素流动、资源共享。 ”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答记者问时说。
“充分发挥上海市、安徽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,推动国家授权的各项改革政策落地,共同破解制度和政策瓶颈,加强各试验区、示范区的学习交流,放大创新政策的溢出效应。 ”《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》明确提出。
“联手打造创新成果交易市场。坚持科技设施‘通联’、创新政策‘通兑’、成果转化‘通用’,推进‘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’全覆盖,构建一体化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,推动形成自由创新、愉快创新的良好氛围。”省委书记李锦斌在答记者问时说。